杜诗镜铨读书介绍
类别 | 页数 | 译者 | 网友评分 | 年代 | 出版社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书籍 | 1566页 | 9.8 | 2020 |
定价 | 出版日期 | 最近访问 | 访问指数 |
---|---|---|---|
168 | 2020-03-01 … | 2022-11-29 … | 11 |
《杜诗镜铨》二十卷,唐杜甫著,清杨伦编辑并笺注。清杨伦(1747-1830),伦字西木,阳湖(今江苏武进)人。乾隆进士。曾官荔浦知县。此书诠解杜甫诗,在诸多校注本中颇著特色。郭绍虞评曰:"以精简著称。不穿凿,不附会,不矜奇,不逞博,而平正通达,自使少陵精神跃然纸上。"为阅读杜诗常用读本。
杨伦的《杜诗镜铨》以精简著称。 不穿凿,不附会,不矜奇,不逞博,而平正通达,自使少陵精神跃然纸上,这就是这一部书的长处。 大抵自诗史之说兴,而注杜者遂多附会史事之论;自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之说兴,而注杜者遂又多徵引典实之作。杜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,以史证诗,当然无可非议,但强加附会,则失之凿,甚至揑造史实,则更近于妄。杜甫“读书破万卷”,没有杜甫之学当然也不易理解杜甫之诗,但字字求解,都要找出来处,甚至搜罗僻典而与诗义无关,则将以眩博,也适形其陋而已。所以浦起龙谓“杜之祸,一烈于宋人之注,再烈于近人之解”,也不是无因的。
杜诗一向受人推崇,何以解人难索,反有这种现象呢?这不能不说是注家的问题了。注家求深得凿,求明转繁,凿近于诬,繁易成芜,诬与芜兼,非缪则秽。于是杜诗之眞面目,眞精神,反变得不易理解了。昔人谓史家要有才学识三长,我以为注家也是如此。我所谓注,是包括注和解和评三方面的。注以明其义,解以通其旨,评以阐其志和论其艺,所以注则重在学,解则重在才,而评则于才学之外,更重在识。杨氏有诗人的创作经验,深知作诗甘苦,所以卽使讲些“转接照应脉胳贯通处”,而能“顺其文势之自然”,加以说明,自不致陷于免园习气,成为“陋人立陋法”(王夫之语);即使“语语求其着落”,考证时事,以意逆志,但不为异说,不尚臆度,也自然免于穿凿支离之病。再加以反复沉潜,好学深思,所以一方面能正仇、浦诸家之误,补朱注之缺,一方面再能裁择各本之长,以归于至是。这卽是注家才学识三长的表现,《杜诗镜铨》一书所以特别受人重视之原因就在此。
然而,话又得说回来。是不是此书一行而前人注杜之作都可以废弃呢?则又不然。杨氏之书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。没有前人之注,不可能有杨氐之书,而同时没有杨氏之书,反不能显出前人之注之长。前人之注杜固然病在凿与繁,但是除了一些无识的注家援引伪作《杜诗事实》一类之书以外,一般都有一些特点可作参考之资。所以不要震于此书序中毕沅诸人之说,认为前人之注完全可废。 如果要于杜诗注中选一本一般适用的读本,则《杜诗镜铨》诚是最适当最合理想的书,如果对于杜诗要作深入的硏究,则前人之注不可尽废。
尽管杨氏于笺注纷挐之中,“搜讨实费苦心”,但是一人之见总有它的局限性的;何况昔人书籍更有沉埋晚出之事。 卽如王夫之的《夕堂永日绪论》,在现代人看来觉得很平常,是习见之书,但在杨伦那时却不易看到,所以开卷《龙门奉先寺》诗解天阙云卧一联,只能取杨愼之说改“天阙”作“天闚”,认为“天闚云卧乃倒字法”。其实,假使如王夫之说,认为“阙”字“卧”字乃子美早年下字法,从阴铿、何逊来,那末许多曲说一扫而空,也就不必改“阙”为“闚”了。
学问之事总是后来居上,这是肯定的。《杜诗镜铨》一书,简明扼要,有胜过前人之注之处,这也是肯定的。 然而我们旣不要看到它的一些突过前人之处,就捧得太高,认为前人之注一无是处,也不要只看到一些因袭之处,就抑得太低,认爲不过是抄袭成书。现在整理古籍的工作正在开始。我们应当在前人的基础上批判继承,进一步提高,以求突过前人,也是分内之事,但是千万不要过度夸张自己的一些成绩,乃至轻率否定前人的成绩。这也有关学风问题,故特发其义于此。
《杜诗镜铨》最早由杨氏九柏山房刊刻于乾隆五十七年(一七九二)。至同治十一年(一八七二),时任四川总督吴棠增入“杜子美戴笠像”,并附张溍《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》二卷,重刻于成都四川节署,是为望三益斋本。
本次出版《杜诗镜铨》,以成都志古堂重刊本为底本予以影印。据书中牌记,此本乃戊辰(一九二八)孟夏志古堂以望三益斋本再校重刊者。是本虽非名刻珍本,然其保留原貌,且字画清晰,颇便于阅读。今次影印出版,或可为研习杜诗者之一助。
作者简介杨伦(1747—1803),字西木(一作西禾),江苏阳湖人。生于清高宗乾隆十二年,卒于仁宗嘉庆八年,年五十七岁。博极群书,早传声誉。乾隆四十六年进士,官广西荔浦县知县。晚岁,主讲江汉书院,门下多尊信之。伦诗得力于少陵,与孙星衍、洪亮吉、徐书受等唱酬最富。所著有《九柏山房集》,及《杜诗镜铨》二十卷,均《清史列传》并传于世。
剧情呢,免费看分享剧情、挑选影视作品、精选好书简介分享。